健康资讯 > 行业资讯 >

李克强怒斥某些所谓“新药”审批:是为了涨价

  李克强总理又怒了。

  批“揽权”、批“懒政”、批“走样”、批“奢华”,这次,批的是某些“新药”,他强调,不允许在“审批”名目下搞那么多五花八门的所谓“新药”:“还不是为了涨价?!”

  2月14日,春节后首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一上来两个议题都与医药相关:部署推动医药产业创新升级,确定进一步扶持中医药发展措施。(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阅详情)

  医药是直接事关民生的大产业。据有关部门当天会议上汇报的数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产业收入和利润复合增长率长期保持在20%以上;“十二五”期间,中药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超过26%。但与国际对比看,许多发达国家医药产业占GDP比重普遍在8%以上,个别国家这一比重更高;而我国仅占5%多一点,可以说其中潜力巨大。

  李克强就此指出:“推动医药产业创新升级,不仅可以惠民生,同时也是稳增长的重要措施。这其中蕴含着推动经济升级、结构优化的巨大潜能。”

  国务院常务会议重点研究医药产业对于当前稳增长的带动作用,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然而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李克强总理在讲话中,特意调换了常规排序,称医药产业发展首先是“惠民生”,其次才是“稳增长”。

  李克强强调,医药产业发展首先是“民生需要”,同时也是“发展需要”。要把加快医药产业健康发展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结合起来,更好服务惠民生、稳增长。

  医药是老百姓的基本需求,属于基本民生。产业发展当然可以带动经济增长,但它必须首先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同时,它还事关整个社会的心理安定需求。总理的表述,不光是一个简单的前后排列问题,而是最直接也最朴素地体现了施政的情感基础和逻辑次序——所谓“行大道、民为本”。

  不仅在施政理念上看重老百姓的“基本”,针对文件的具体要求中,李克强也强调“基本”。老百姓对医药事业的最基本感受,无非两个:价格和质量。总理的要求也正是紧贴着这两者提出来的:关于医药产业、中医药发展的指导意见和规划纲要,一定要与医改紧密结合。唯如此,才能最终落到服务人民健康这一根本宗旨之上。“当前医改最重要的是价格改革。价格问题尽管是沉疴旧疾,一下子处理很难,但必须坚决推进!”总理强调道。

  下决心提高药物质量,尤其是基本药物质量

  李克强还特意强调了基本药物制度。他说,群众有抱怨,医药质量不行。我国在某些高精尖医药上存在差距,这需要时间,但必须补上基本药物差距这块短板。

  “我最近看到一些新闻报道,我们的公民出国旅游,去别的国家买感冒药、甚至创可贴。”李克强说,“我们要下决心提高药物质量,尤其是基本药物质量。”

  “不能让老百姓出国买感冒药、创可贴这类现象长久发生。要下决心,闯过基本药物这一质量关。”

  当天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医药领域审批改革也提出要求。简政放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老百姓。总理强调,不允许在“审批”名目下搞那么多五花八门的所谓“新药”:“还不是为了涨价?!”

  紧扣推动医药产业创新升级这个议题,会议决定,健全安全性评价和产品溯源体系,强化全过程质量监管,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实施药品、医疗器械标准提高行动,尤其要提高基本药物质量;探索实施产品质量安全强制商业保险。

  

 

  李克强2015年9月23日在洛阳考察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区医院,询问几位来此看病的城镇和农村居民是否都有医保,以及医药费报销额度和自费比例等情况。总理说,健康是幸福的基础,生命是平等的,无论是城镇居民、职工还是农民,人人都应享有医保服务。

  不能无限“泛化”中医概念,而要抓住一些关键问题重点推进

  当天会议的另一项议题,是确定进一步促进中医药发展措施,发挥传统医学优势造福人民。

  李克强以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屠呦呦举例,说明“开放发展中医药产业”的重要性。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就是从中医典籍中汲取灵感,从中药材中提取,最后在中西医的治疗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总理说,“要在保持中医药特色的同时,以开放心态,进一步促进中医药发展。”

  李克强说,近年来,中医药产业持续快速增长,要继续出台一些“打到点子上”的硬措施。

  “现在的中医医生很少有不懂西医的。他们常常号完脉还要再问问‘血压是多少’。这已经拓展了中医的传统概念。病人呢,也很少有人只看中医,或只吃中药,大多都是中西医结合一起看。”他说,“在这种情况下,要进一步探索推动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重,以开放心态进一步促进中医药发展。”

  李克强指出,传承中医药优势,发挥其独特作用,可以更好造福人类健康。“但在这一过程中,不能无限‘泛化’中医概念,而要抓住一些关键问题重点推进,力争在一些领域实现突破。”总理说。

  【政能量】总理频点中医药的真意图

  风雨苍黄多少年,中医药若想走出囚笼,不再边缘,出路仍在于开放。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月1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进一步促进中医药发展措施,发挥传统医学造福人民。会议确定从继承保护与挖掘,中西医结合,放宽服务准入,发展养生保健服务,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等五个方面,促进中医药发展。

  一直以来,李克强总理高度关注中医药发展,频频为传统医学的现代化转型加油鼓劲。在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一再强调“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积极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这一政策信号也传递给市场以巨大信心,2014年两会期间,以云南白药为代表的中药股表现抢眼,持续拉升,冲击涨停。

  刚刚过去的2015年,随着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医药更是表现出巨大的张力,俨然进入舞台中央,迎来大发展的春天,一系列政策性利好也频频亮相。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全面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把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列为重要内容。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中医药法(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审议。

  与以往相比,此番国务院常务会议,将国家扶持中医药发展的积极姿态,表述得既全面又具体,既有宏观方略,又有现实的路线图,针对性与操作性都很强。

  比如,在继承保护与挖掘方面,不仅提到要抢救濒临失传的珍稀古籍文献,强化师承教育,还明确提到要提高中医药应急救治,防病治病能力。在人们的习惯认知中,中西医的壁垒仍然存在,“西医救急、中医调理”似乎已成定例,其实,中医对许多急症的治疗也很有特色,应该因势利导,参与急症的救治。

  再如,在放宽中医药服务准入方面,不仅提出要立足于布网,“完善覆盖城乡的中医服务网络”,也提出要平权,“保证社会办和政府办医疗机构在执业等方面享有同等权利”。这实际上相当于为中医进入寻常百姓家,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又如,在中西医结合方面,则旗帜鲜明地表明,要运用现代技术和产业模块推动中医药发展,要完善中医药标准体系,特别是强化中药材资源保护利用和规范种养……凡此种种,均是此前中医药易于遭受攻击的要点所在。中医药要发展,离不开现代文明的语境,更离不开人类既有的知识谱系。

  可以想见,有了这样一幅清晰的路线图,未来中国中医药的发展,必将走过“文化救亡”的大声疾呼,而进入“路径选择”的实战阶段。从“该不该”,转化为“怎么办”;从中医也可以怎样怎样,到中医本来就可以怎样怎样……类似的变化,也是一种“理念创新”。

  经由这样的理念创新,市场的感知可能最敏锐,与中医药相关的庞大产业,必将在总理关注的目光下,获得长足发展。目前,我国中药工业总产值已超7300多亿元,占我国医药工业总值近1/3,进出口额达到数十亿美元。随着中医药日益深度契入现实生活,未来这些数据必将有更大的增长,甚至成长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支撑点也未可知。

  不仅如此,行业、产业的漂亮数据,最终应该作用于民众的庸常生活,让人们生活得更好一些。总理当然希望看到中医药产业的跨越式增长,而且鉴于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与生俱来的特殊底蕴,中医药的推广与传播,某种程度上也具有传播中国文化、形塑国民性的宏大题旨。

  而与此同时,对于千千万万市井细民而言,中医药首先意味着“简、便、验、廉”的医疗服务。用中医中药,从病人角度讲等于减轻了经济负担;从医院的角度看等于提高了社会效益。即便是对于高端人士,中医固有的养生保健功能,也会在市场上找到触发点与结合部。此等利国利民的大好事,进入总理的视野,绝非意外。

  风雨苍黄多少年,中医药若想走出囚笼,不再边缘,出路仍在于开放。越是保守,道路就越来越窄,反之则会呈现郁郁勃勃的生机。早在2012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向太湖文化论坛中医药发展高级别会议发来贺信,信中写道:“希望大家继续坚持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的方针,博采世界各国各民族传统医学以及现代化医学之长,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

  (来源: 高端私人医生服务)

最近浏览过的产品 更多>>>

正品保障

正品保障 放心选购

专业药师

用药全程指导

厂家授权

厂家授权 正品渠道

隐私配送

安全放心 隐私配送

康德乐大药房-国家药监局认证的合法网上药店,专科连锁药房,专注于经营重大慢性疾病用药。粤ICP备11004502号-7 ©2005-2022 广州百济新特药业连锁有限公司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