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资讯 > 行业资讯 >

我们能不用“患者教育”这个说法了吗?!

  “患者教育”这个概念和行动,一直有问题,我大概在两年前就提出了。最近有不少行内朋友,也写了一些文章讨论这事,我觉得真没必要再讨论了。

  患者教育的参与者有三方:医生、患者和药企。除了少数像诺和诺德这类企业,最早做公益性质的患者教育,并长期坚持下去的项目,几乎都不成功——医生、患者和药企都没什么获益。

  问题出在哪里,圈内人说了很多,我过去也说了不少,不想再重复,只想引用一个医生吴晞说的一段话:

  我们总是简单期望通过药物治疗+“正确的知识教育”来改变患者的生活方式,从而控制疾病的进展。换句话说,我们是站在医生的角度来看糖尿病这个“病”,思考的是如何正确用药和把“正确的知识和理念”传递给患者并要求其遵循;而很少从患者这个“人”的角度来考虑这些慢性病本质上就是“生活方式病”,而患者会得病很大原因就是其生活方式的存在,期望通过简单地疾病知识教育来改变一个人,其难度很大、可行度性非常差,其效果和结果也就可想而知。

  他用一句话就点了这事儿的穴:“看的是人的病”到“看的是病的人”。

  “以患者为中心”是从来都没落地过的口号,以患者的钱包和医保的账户为中心,这倒是不假。

  药企推动的患教,不就是让医生帮着吆喝——不但要用药,还要乖乖地药......可这是什么年头了,患者也不傻!

  所以,我提出:要从患者教育,转变为患者服务。要服务患者,首先要了解患者,知道患者需要什么,给他们实际的帮助。只要我们的产品对患者是有益的,在为患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希望患者足剂量、足疗程使用自己的产品也很正常。

  “教育”就是单方面的灌输,一直是非常低效的。过去的“医生教育”很成功吗?最终上量不还是靠服务!不了解医生,能做好服务吗?我们算是比较了解医生了,为什么不去了解患者?提高患者依从性,同样靠“服务”。

  研究患者依从性背后的行为和心理,并据以展开患者服务项目,对慢性病药品的销量,可能会有50%以上的影响(有具体案例说明,但没有大数据支持),其投入产出远远高于对医生的推广活动。

  对于高价的抗肿瘤药物,患者研究也非常有意义——这不是“依从性”,而是“医患共同决策”。

  医患共同决策是前段时间“三院士的医患关系实验”中提出的,我非常关注这个概念,认为这对医患关系的改善有里程碑的意义。对于其他疾病,患者如何参与治疗决策,本文暂不细说,但是对肿瘤治疗,患者及其家属一直是期望参与决策的。

  问题是:当前患者收集治疗方案的渠道非常不正规,有来自百度的,有来自亲友的,有来自行内人的,有来自各家医院的各方专家的,导致决策起来非常困难,还会给主治医生产生巨大的困扰。因此,了解患者的心理和决策过程,帮助患者参与到治疗决策来,对医生和患者都会有利。

  但这对药企是否有利?我想说的是:如果一家企业很担心患者了解包含自己产品在内的治疗方案详情,换句话说对自己的产品完全没有信心,不必参与这事,可以继续用利益让医生去“忽悠”患者好了。

  基于了解患者,为患者提供服务,是对自己产品有信心的企业,看得比较长远的企业应该做的事情,也是营销专业人士应该全力呼吁的事情。

  (来源:行为改变-刘峻)

最近浏览过的产品 更多>>>

正品保障

正品保障 放心选购

专业药师

用药全程指导

厂家授权

厂家授权 正品渠道

隐私配送

安全放心 隐私配送

康德乐大药房-国家药监局认证的合法网上药店,专科连锁药房,专注于经营重大慢性疾病用药。粤ICP备11004502号-7 ©2005-2022 广州百济新特药业连锁有限公司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